直接體驗,單純第一念

整個佛法所有的內容,最終都是回歸到最單純的唯一那一點上,就是降伏自己的心。


主法上師:竹慶本樂仁波切
時間:2009年11月13日上午
地點:台北化育道場
英譯中:堪布丹傑
整理:林柔君、初惠誠


我們先來唱〈一切色相〉,在《道歌集》第83頁:


一切顯空不二色相,
如同彩虹光彩閃亮,
在顯空不二的廣境中,
放下我心到無心處。
種種聲音聲空不二,
如同回音繚繞不停,
在聲空不二的廣境中,
放下我心到無心處。
種種覺受樂空不二,
超越筆墨所能形容,
在樂空不二的廣境中,
放下我心到無心處。
一切覺空不二覺性,
超越概念所能明暸,
在覺空不二的廣境中,
放下覺性到無心處。


歡迎大家這次來參加有關於〈蓮師祈請文〉的課程。首先,我們一定要知道的一點,就是所有佛陀所開示出來的這些教法,無論南傳、大乘,或者金剛乘的教法, 從本質來說,沒有任何不同,都是一樣的。所以,三乘的教法在本質上來講,都是無二無別。


三乘的分別,全在於自己

我們做一個比喻,就好像在一所大學裡面,有一班只有三個學生,搞不好是長春藤的這類學校,所以一班只有三位學生。總之,這個比喻提到有三個學生在同一班,他們同時有一位老師為他們上課。然而學生因為自己領悟力的不同,而有著不同的理解。


所以如果你讓這些學生再重新講一遍老師的授課內容,會發覺可能三個人講的都不一樣,你因此會懷疑他們三位真的是同班同學嗎?


同樣的,就像剛剛那樣一個比喻,我們說佛陀的教法,他所說的是唯一的一乘,就是一個真理。所以當我們談到「真理」,其實這就是「佛法」的意思。什麼叫做佛陀講的法?「佛法」的意思就是「唯一的真理」。


所以當我們提到Dharma,這個「佛法」詞彙的時候,佛法並不是佛陀創造出來某些東西, 刻意要讓我們相信而說的,並不是。佛法只是佛陀將他所了解證悟到的實際情況分享給我們而已。因此它是一個真理。是真理, 就不會有三個。如果你發覺有三個真理,搞不好其中一個是騙人的。


一般在金剛乘裡面,我們提到有三乘, 也就是小乘、大乘、金剛乘;或者在一般的佛教用詞上,我們會分為南傳佛教、大乘佛教和金剛乘佛教。但從真實面來說,這三者沒有任何的不同。都是要我們試著去了解的真理,都是佛陀所說的真理。


當你一路這樣繼續走下去的時候,最終你會發現:問題不在於佛陀,而在於你自己。整個修持是自己的一個修持,是你要去找尋這個真理的一個過程,是自己的一項修持。至於佛陀,你不用擔心他,因為佛早就證悟了,他早就找到真理了,所以修行終歸是你自己的事情。


當我們談到真理,事實上在最後談到的時候,你會發現:整個佛法所有的內容,最終都是回歸到最單純、最唯一的那一點上,到底是什麼呢?都是告訴我們要降伏自己的心;同時也在告訴我們,你要真正地發掘,或者說開啟自己心的整個真實的本質,它的另外一個名稱就叫做「佛性」。


當我們談到「佛性、佛性」的時候,它並不是在講釋迦牟尼佛的心或者他的本質;而是在告訴我們,我們自己本具的完全覺醒的本質。


所以最後這一切,都回歸到我們的心。佛法整個修持,就是在幫助我們從心中各種痛苦、和痛苦的因當中解脫出來,從我們的各種捆綁自己、束縛自己的情況當中出離出來。


透過這樣一種調伏自心的訓練,未來你就能真正利益到很多其他的人、其他的眾生。而且,當你有心想要真正利益別人,就要回歸到由自己的心開始,從降伏 自心開始做起。如果你沒有調伏自己的心,可能心中想著要幫助別人,但往往做的只是把自己的垃圾丟給別人,把「心靈的垃圾」,不斷地丟給別人而已,這樣是沒 有什麼用處的。


關鍵處的一把鑰匙:你的心

你終歸會發現到,問題都在我們這一念心而已。所謂心是指我們自己每個人都有的這樣一個心。這個心就是關鍵,是一把鑰匙。可以說從好的方面來講,它是 幫助自己尋找到真理,得到解脫,或者成佛,覺醒的一個關鍵;但另外一方面來說,讓我們更陷入煩惱,或者說更受到這種束縛,更落在輪迴當中的關鍵,也是都在 於這個心。


所以你會看到,我們的心有著這二種可能性:


第一種, 能夠幫助我們解脫。舉例來講,是你真正去找尋真理,透過佛法幫助你完全解脫。


第二種,它會讓我們完全地迷惑,或者完全地顛倒,錯誤的認識。


這二者當中,比較要擔心的是第一個, 第二個不用太擔心。因為第二個我們都太熟悉了, 我們甚至都是迷惑的專家,輪迴的專家,我們太熟悉於那一個部分了。我們真的要在第一個問題上面,要再多努力一些。


所謂的第一個,就是剛剛談到,我們真的要對於心的本質是什麼,真理是什麼,要好好努力地再花一點心力,稍微再努力一點,這樣去了解。第二個,其實我 們已經不用再做什麼,已經太熟悉了,做得很好了,而且已經做得太好了,它已經變得全自動了。所以你不需要再刻意的去做什麼。反倒是放在那兒別動它,放一會 兒就好。


所以當我們說要找尋真理,就像我們一開始提到佛陀,他告訴我們佛法也僅僅就是一個真理而已。但是因為聽的學生有三個,慢慢就會有小乘、大乘、金剛乘 的不同。所以可以說,法是一樣的,內容是一樣的, 但是因為學生聽到的不同,當你要他再重複,請他再說一遍的時候,你會發覺說出來的仍有一些不同。但其實三乘佛法本質沒有太大的差別。


很多時候,你沒有辦法在一開始去尋找真理時,就完全了悟到整個情況,或者看到真理的整個面貌。這有點像是西方科學的方式,好像這些科學家在找尋真 理,可能像是愛因斯坦,雖然我並不是科學家,但是可以理解科學家這種找尋真理的方式。一開始的時候,他並不是完全了解,他也是剛開始只找尋到某些部分,然 後再接續研究,而下一個科學家接著他再繼續的研究,更進一步才洞見全貌。


同樣地,你會看到三乘佛法也有同樣情形,小乘的科學家們,發現了一些真理;然後大乘的科學家們再將這些真理,更進一步再去發掘;同樣地金剛乘的科學 家,再將大乘發現的這些真理,更進一步地再去發掘它。而你會發覺所有人在找尋、在研究,在觀察的都是同一個東西,就是我們這一個「心」。


然而科學家們在做的這種實驗或者觀察, 經常是外在的相,向外的現象。所以他們經常會使用一些試驗品,像小白老鼠或者猴子,這些可憐的東西,用牠們來做一些實驗。但佛教並不是,在佛教,我們自己 就是被實驗的白老鼠。佛教就是要訓練你的心,你要實驗觀察自己的心,不是外在其他的一個心。當我們說要找尋心,都只是找自己的心,你是拿自己來做實驗,現 在自己的心就是白老鼠了,你是在解剖自心的這隻白老鼠了,這就是佛教的科學家在做的事。


修持的目的,只是找尋真理

透過以上這些介紹,希望各位有一個了解:身為一個佛教徒,我們會說整個修持的動機跟目的是什麼? 就是找尋真理。除此之外,沒有任何其他目的!


如果你要找尋其他東西的話,或許可以建議你去找,換一個其他新的宗教去學。這是我對佛教的一個理解!當然,如果你不這樣想的話,你也可以從其他老師那邊,去聽你想聽到的答案。


其實你會看到,我們學生常常會做這樣的事。就是你去找一位老師,問他一個問題,但發覺這個答案不太迎合你的心,這時候你會繼續找第二個老師再去問同樣的問題,得到答案又不合你的心意,你就再找;總之,你一直在找尋順耳的、你覺得好的、正確的答案。


有一句話是這麼說:真理常常是很痛苦、很直接,也很真實,你反而無法接受。所以大部分的時候,你會發覺真相聽起來不太舒服,這是為什麼我們經常在接到帳單、稅單的時候,或需要付錢的那些單子,你會覺得很不舒服──因為那是一個最真實的東西,完全不需要去疑惑。


我們很喜歡使用信用卡,但是不喜歡看到帳單。也因此我們說身為一個佛教徒,真正應該要記得的是什麼?也就是我們真正修持佛法的目的跟我們的焦點是什 麼?也就是要找尋佛陀告訴我們的真理。你不要擔心,也不要在乎可能剛開始你在找尋真理的時候會帶給你一些痛苦, 真理會帶給你痛苦。但你永遠要記得,最後能夠讓你解脫的是這個真理。我們唯一能夠得到解脫的方式,就是找到這個真理。


談到「真理」,我們說它就是我們這個「心」,不是嗎?就是我們自己都有的這個心。接著我們可能會問:這個心到底是什麼?心的本質是什麼?還有心是如何運作的?也就代表在我們相對的這個世界上,心是如何運作的?還有最後要如何完全地開展我們這個心?


有很多方法能夠找到這個真理,今天我們會專注於一個方法來找尋真理,這就是大圓滿的一個方法。


「妄念自解」祈請文

所以今天要按照大圓滿的傳統,也就是蓮師的一個傳承、傳統。我們知道蓮師他講了很多和大圓滿有關的教法,今天要給予的是〈顯相成本尊,聲音成咒語,念頭任起解脫於法性之祈請文〉。名稱很長,簡略來說,也就是 竹清仁波切所說的「妄念自解」祈請文。


「妄念自解」祈請文,其實是由五位蓮師親近的弟子向蓮師所做的一個祈請,而後由蓮師說出來的。當時這五名弟子是怎麼請求蓮師?由於在金剛乘裡面,上師是最重要的,透過上師,能夠幫助弟子真正了悟自心本性。


有沒有任何一篇祈請文能夠幫助我們向上師做祈請?而且這個祈請文是讓我們能夠在任何時候,無論早晚都能念誦,向上師祈請加持,讓我們證悟自心的祈請文?因此蓮師就說了這個祈請文,回答了這些弟子的請求。


蓮師同時也說出其他向不同上師祈請的祈請文,彙編起來,就稱為七個章節的向上師祈請的祈請文。而我們手上拿到的這一篇,就是「妄念自解」的祈請文,是七章當中其中一個章節。這個祈請文是當時蓮師回答虛空藏,也稱為比丘虛空藏,回覆他的一篇祈請文。


當時,比丘虛空藏向蓮師祈請說:「上師啊,可否請您教導我一個祈請文,讓我能夠向傳承上師做祈請;並且透過這個祈請文,讓我了悟:所見到的一切相、 展現的一切相,都是男女本尊的顯現; 所顯現的、我聽到的一切的聲音,都是本尊咒語的聲音;讓我的一切念頭, 都能自然解脫於法性、空性中。」接著蓮師就回答了,這就是那篇祈請文。


首先,我會先念一遍祈請文的藏文,希望能夠帶給各位一點加持。Tyler會念一遍英文,然後堪布丹傑會給予各位這個祈請文的口傳:


(接下來,大家一起唱頌中文)


顯現於眼所見一切相,內在外在一切之萬法,
情器世間諸法雖顯現,令其安住遍尋無我處,
能所二元悉皆淨化時,即本尊身明空不二也,
貪欲已自解脫之上師,鄔金貝瑪尊內我祈請。


顯現於耳所聞一切音,執取諸音悅意不悅意,
令其安住聲空不二境,離一切念超越諸想像。
諸音空性無生亦無滅,如是即成勝利著教法,
勝者教法聲空不二也,鄔金貝瑪尊內我祈請。


心雖境轉一切之移動,諸念孳生五毒與煩惱,
令諸念心無造作安住,莫思往昔莫臆測未來,
若令驛動安住於原處,一切驛動解脫入法身,
覺性已自解脫之上師,鄔金貝瑪尊內我祈請。


祈請賜予加持令淨化,外在所攝對境之顯相,
祈請賜予加持令解脫,內在心理運作能覺心,
祈請加持能所二元間,明光將證本來之面目,
三世一切善逝悲心中,祈請加持我心得解脫。


這首〈蓮師祈請文〉,是最甚深的上師相應法,也是最甚深的金剛乘大圓滿的一個修持。它能夠擊中我們三門的自性,也就是身的自性、語的自性還有意的自 性;同時也是最甚深的本尊觀修法。所以它包含了一切法門、一切修持。這樣一個祈請文,包含了甚深的上師相應法,也包含了心性的修持,同時也是本尊的觀修。


當這位蓮師的弟子──比丘虛空藏,他祈求、祈請蓮師賜予這樣一個祈請文,他祈願透過祈請文,能夠讓我們見到的一切相都是本尊的相,聽到的聲音都是本 尊的咒音,還有一切的念頭就是法性,它自解於法性。這篇〈蓮師祈請文〉,四段當中的前三段,第一段回答了一切顯相是本尊,第二個偈子說明了一切聲音都是本 尊的咒音,第三個偈子提到一切的念都是法性,而最後以第四個偈文做為總結。


倘若我們說要認識、了解或者調伏我們這個心,首先要了解心到底是一個什麼東西。一般來說心可以分為三種:


第一、稱為現量的心,是一種直接的、清晰的、無妄念的一個心;


第二種叫做妄念,即為分別念的心,有分別的心。


第三種就是煩惱的心。


了解心識,像剝洋蔥

當我們談到第一種,這種現前直接經驗的心,或者是現量直接經驗的心時,它可以指的是我們的六根識,也就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這樣的六根識。也 就是我們的眼根,眼睛直接看到、經驗到色法;而耳朵、耳識,它聽到、經驗到聲音。再來我們的鼻識,它經驗到味道;而舌識,它經驗到味道;身識呢?它經驗到 各種觸覺的感受;還有我們的意識,所以總共有著這六根識。


我們首先要真正去感受,感覺的,也就是這幾種感官的心識。其實這幾種心識的經驗,是因為我們一整天都非常忙碌於這些經驗、感官當中。譬如,有一天你 先看到了一個東西,突然你又聽到一個聲音,心跑到聲音上;突然一下子又聞到一個味道,之後又回到一個顏色,所以你的心識,是不斷地在感受、經驗著這一些。


我們常常會說,禪修時會受到干擾,或者說我們會散亂,其實大多數時候,幾乎都是這些感官的刺激和感受,讓我們覺得受到干擾。就是說你可能在禪修的時 候, 聽到一個聲音,你的心馬上就跟著那個聲音跑了。或者說當眼睛張開禪修的時候,看到前面的窗戶飛來一隻鳥……它可能是一隻鴿子…… 鴿子可能會將窗戶弄髒……你的心也因此跑掉了。


你的心會跟著這些外境,產生很多的妄念而散亂。也就是我們可能現在看到前面的花,在我們的第一念看到花的時候,是很直接的一個經驗。但接著馬上會生起: 「哇, 這個花很漂亮! 」然後你會將「花」貼上「很漂亮」的標籤,給它很多的形容和解釋,所以這就是第二念了。


這就是我們剛剛談到的第二種心,妄念的心或者分別念的心,就這樣開始了它的運作。但其實我們真正要知道的是什麼?是我們的第一念,是直接的經驗,沒有分別的那種心,在那個時候你沒有任何辨別,也沒有貼上任何的標籤,直接經驗是很重要的。


分別念,太習慣貼標籤

當我們看一個東西的時候,剛開始沒有任何的標籤,也沒有任何的形容,是一種單純的直接的經驗。


很多時候我們沒有體會到那一點,沒有抓到那一點。而我們因為太習慣於馬上貼標籤,這是一種習氣,我們太習慣於看到一個東西或聽到一個聲音,腦子馬上浮現這個東西的相貌, 貼上它可能代表的標籤、它的意義,然後你馬上會這樣去認知它,我們會有這樣的習氣。


事實上我們經驗到的這些事物,它本身什麼都不是。就像前面的花,我們用英文形容它是flower,但這是外國人給它的名稱。它本身並不是一個叫 flower的東西;或者中文我們稱它是「花」,藏文稱它是「美托」,它本身都沒有這樣的標籤。是我們習慣給它一個標籤,這就是我們的妄念心、分別心在造 作,所以叫做「假名安立」。我們太習慣去為它安立一個名稱,給它一個標籤。


當我們一見到一件事物,像是「花」,我們給它的第一層次的標籤、最先的第一個標籤是什麼? 就是它是「花」,「花」的標籤。那第二個層次的標籤,我們會說,它是哪一種花?「哦,它是向日葵。」第二個標籤就生出來了。


接著會更加複雜,這時候我們的心,我們的分別、妄念不斷不斷地開始運作。我們接著就會說,「它是漂亮的花」,或者「它是一朵很醜的花」。透過這樣之 後,接下來,就會有第三種心產生,就是煩惱會隨著出現。會有一個聲音告訴你──「啊,我愛這個向日葵。啊!我太喜歡它了。」或者, 「我簡直痛恨這個向日葵。」你貪嗔的煩惱情緒於是出現了。


當然還有太多的標籤,這些形容你無法具體說出來,因為太多了。例如你可能會說:的確,我喜歡這個向日葵,不過我之前還看過更漂亮的,更好的;於是你 開始進一步比較。這種「比較」的標籤又會出現了。或者你以眼前兩盆花,比較哪一盆好看。為什麼會這樣?就是說你會自然地比較哪一個好。


所以我們會看到情況越來越複雜,甚至當你把花換做是面對你的兩個人的時候,你會說我喜歡這個人,我不喜歡另一個人。你知道當你這樣說的時候,那位被你不喜歡的人,他可能會很難過、很傷心。事實上, 那盆向日葵可能就很傷心!


甚至當你面對著向日葵說,啊,這一盆向日葵好看,另外一盆不好看的時候,那盆被你讚歎的花可能會生起傲慢的心;然後被你不喜歡的向日葵可能因此變得 沮喪了。所以你可以看到,我們的心,就是這樣一個起心動念的過程,它創造出來、造作出來,這麼一個複雜的、情緒的這樣一個循環的一個情況。


其實你把它最終回歸到最開始那個念是什麼?就是你貼上標籤認為看到這個花之前,那一開始,其實是很單純,你就只是看到了這盆花而已。同樣地,你聽到聲音也是一樣的情況。事實上你一開始聽到的時候,它並不是聲音。你聽到了什麼?你聽到的並不是聲音。


所以其實大家要記得就是那個標籤,也就是其實也不是一個sound。sound只是英文,只是利於辨識,所以叫做sound,而中文就叫做聲音。藏文大概最簡單, 只有一個音, 就叫「扎」。


所以你看,這都是標籤,我們聽到的都只是標籤,而不是實際的發生。同樣地,我們看到的情況也是一樣。當你在剛聽到聲音的時候, 剛開始單純地聽到。但接著你會想:「咦,這是什麼聲音?」你可能接著形容:「啊,這真是一個悅耳好聽的聲音」, 或者你會說: 「這真是難聽的聲音。」


倘若你聽到一種聲音,它是來自你的朋友,你一聽就會覺得:「啊,滿心歡喜。」倘若你聽到的聲音,是發自一位你很討厭的一個人,你就會很痛苦。所以可見得這些都來自你自己的妄念──分別念的標籤。


有些聲音你聽起來很開心,但有些聲音你聽起來很難過,或者有一些特別的句子, 你聽起來會特別高興。譬如:「哇, 你真好! 」「你真棒啊!」或者「哇,你好美!」亦或者說「你好帥!」當然有些聲音,你一聽就會覺得蠻掃興的,感覺被提醒,就像有人說,「你怎麼忘了把垃圾拿去丟 呢?」


還有什麼例子會讓你聽起來不開心?「你好胖!」對,但這句話大概只適用於這個世紀。可能在古代,它還是句讚美的話呢! 「你很胖」這句話,在幾個世紀之前它不見得是個不好的一個標籤;但在我們現代,當你看到各種雜誌廣告、各種宣傳都在告訴你:「胖是不好的」, 你一聽到「胖」這個字,就變成不好的一個標籤了。所以這真的是很好的一個例子,可以看到我們的分別心,它是怎麼樣貼很多的標籤。


事實上你看過去中國的佛教,好多的佛像都是白白胖胖的。你看那個彌勒佛胖胖的多可愛!我們都很喜歡他。我們會喜歡請那位胖胖的彌勒佛像,也會摸一摸他的肚子,希望會為我們帶來好運,希望自己能變得跟他一樣!


我們的這種分別心,或者一種概念的心,它真的帶來很多痛苦。而且這個分別心也帶著,引申出、牽引出我們的煩惱。當我們這種情緒越來越加深、越來越堅固的時候,你只會更痛苦的。


所以當我們談到要降伏我們的心, 或者認識我們心的時候,我們都會知道我們的心有這三個部分、三個層次:一個是直接經驗的,現量的心;第二個是我們的分別念,各種概念的心,第三個就是我們的情緒和煩惱。


一,直接經驗的「現量心」:


首先, 我們看第一頁的偈文,它說:


顯現於眼所見一切相,
內在外在一切之萬法。


這一段是形容我們三種心當中的第一種,是我們直接經驗的, 或者叫「現量」的這種心,也就是一切「透過眼睛而見到,我們的心能夠領會」的這一切的相,都包含在裡面。所以它包含了外在各種的相,或者內在各種的顯相。


在這裡所謂外在的相跟內在的相:外在的相,是指外在的山河大地,即「器世間」;內在的相,是指住在器世間的一切生命、有情眾生,也稱「情世間」。就是指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、經驗到的整個山河大地的外在世間景象,還有居住在這樣一個世間裡面的一切有情生命。


簡單來說,譬如:外在的相是指台北市;而內在的相,指的就是台北的市民,也包括了居住在台北裡面那些小動物們,好像貓、狗,甚至微小的微生物等。


這一切展現在你的心中、被你看到的情器世間顯相,小從微生物、螞蟻,大到整座山,為什麼你會感知或者經驗到這些事物?從佛教的觀點來看,是因為業力的關係。這一切的相,被稱為「業相」。然而什麼是業?簡單來說是因果。即是你做了什麼以後,也會回覆得到了什麼。


這裡所謂業力的一種因果關係,舉例來說,好像我們丟一個球,當你把它丟到牆壁上,這個球自然會反彈回來,回擊你的頭或者身體上其他部位;當你丟得越用力,它的反作用力也會越大。這個就叫業力。你種了什麼因下去,就會收成什麼樣的果!


佛教講到業的時候,分為二種。一種是共同的業,一種是不共同的業;也可以稱為共業和別業。所謂共同的業,是指一群人、一群生命一起所造的業。


就像生活在同一個國家裡的人,能夠感受到一些共同的經驗。譬如:我們支持某一些東西,贊成或者不贊成某一個人等等。好像選舉、投票之類的事情就是這樣。


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,我們在座三個人,一起籌了一點錢,買了一些食物、水果,然後我們可能布施、分享給一些無家可歸的人,或者是流浪狗、流浪貓等。我們這樣集體一起來做的事, 就叫做「共業」。


但是在我們三個人一起做的這個共業之下,它還是有個別不同的一些業。我們三個人當中,雖然在做同一件事,但可能有著不同的心,我們的念頭可能也不同,動機想法可能都不同。所以都在做同一件事情,就是共業;但有著不同的動機,就是別業。


我們都在利益眾生這樣一個布施的共業之下,但還會有一些因為我們心的不同,而造作了別業。當你由外在看這三個人在做著同樣的一件事情,但心裡在想什麼你並不知道。也因為動機的不同,各自也造了不同的別業。


這三個人可能所想的不盡相同──譬如其中第一個人,他是真心全意地投入,他真的滿心慈悲要幫助人,要分享這些食物。而第二位可能只是第一位的朋友, 所以他心中想:「這是不錯的事情,我朋友喜歡做,我也幫著做吧。」可是心中可能暗自也有一點點抱怨,想著:「他給的東西也太多了吧!」但是他並不想說出 來,因為他不想讓朋友傷心和難過。儘管如此,他心中其實也覺得有些累,這是第二個人的想法。但第三位,或者並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麼,其實他可能根本沒有在思 索什麼,他只是跟著做而已。


因此,你可以看到,每個人在不同的心念之下,為自己種下了不同的別業;同時,可能是在一個共業當中,但是他也種下了自己的別業。也就是因為我們的這些共業和別業,都來自我們自身,所以我們經驗到、看到的相才會如此不同,所謂「共相」和「別相」才會產生。


我們也經驗到很多屬於共業之下的景象,譬如大家在共修的此時,會一起經驗到像是台北,或者現在一起經驗到此刻我們身處的板橋市,又或者這一處漂亮莊 嚴的佛堂等等。但是,其中你也會有一些個別的業, 這可能就取決於你的心情。譬如我們一起走入同一家餐廳, 在相同的一個時間吃飯。有的人吃完會說:「啊!這一餐真是值得,太好了。」但有的人會說: 「真是爛透了。」


我們現在要唱一首道歌,在《道歌集》第41頁,〈中觀真實描繪〉:


【領唱師兄帶領大家唱一遍〈中觀真實描繪〉】


若就勝義真實言,一切諸佛亦空無,
無有能修無所修,無有地道無修證。
無有佛果無佛身,無有智慧無般若,
因此涅槃不可得,無非名言假立耳。
宇宙三界所有法,或現堅實或變動,
本來無生無有實,本體亦不可得故。
何有俱生之智慧,更無業力及業果,
是故輪迴名亦無,究竟之義如是耳。
嗟呼若無有眾生,何來十方三世佛,
無因則果不成故,世俗諦中一切有。
輪涅諸法皆建立,能仁訓示如是云,
有法諸物之顯現,空無法性之虛寂。
此二體性本一味,無有絲毫之差別,
自他同異不可得,一切雙融遍法界。
證悟如是境界者,不見心識見智慧,
不見眾生見佛陀,不見法相見法性。
由見如是真理故,大悲之心油然生,
神力自在無畏法,諸陀羅尼法爾成。
諸佛所有眾功德,如摩尼寶自湧出,
此我老密證悟也。


最後,我們要做迴向。


我們今天早上曾說到功德要作迴向。我們用的迴向文是大寶法王噶瑪巴所寫的〈世界啊〉,這是法王對於世界的一個祈願,這也是我在2005年的時候,我 和翻譯Tyler一起在法王那邊,當時法王就寫了這篇祈願文,同時,還一起翻譯了英文。那時法王也要Tyler譜了一首曲子。接著我們中文要唱的曲子,是 由我們馬爾巴佛法中心的老師和音樂家們所編的曲子。


【( 領唱師兄帶領大家合唱〈世界啊〉迴向】


世界啊!我們在您懷裡生生死死,
我們的苦樂在您身上自然舞動。
您是我們的家,從古至今。
我們永遠珍惜您。
願您,化為那夢中的淨土,
一切平等無私的國度,
與慈愛溫柔的天女;
擁抱著您的冀盼,堅定不移。
您是最親的滋養;
切莫任意展露您黑暗的一面。
我們要讓您的一方一土,
成為和平良田,
千萬幸福的果實,自由芬芳,
圓滿成熟我們無盡的期望。


我們剛剛唱的〈世界啊〉,是由法王所撰寫的迴向文,我想這個迴向文是這個世紀最好的一個祈請文了!


接下來,請Tyler唱〈世界啊〉的英文。




引用自:化育資訊網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田明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    留言列表 留言列表

    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