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信心,修持才有力道!

虔誠心就像開關,打開了燈,看見真實的你!


主法上師:竹慶本樂仁波切
時間:2009年11月14日 下午3:30
地點:台北化育道場
英譯中:堪布丹傑
整理:楊悅芸、林柔君


先一起唱頌〈蓮師祈請文〉。


接著我們繼續討論這篇由 頂果欽哲法王所寫的祈願文〈深要教導:學修雙全的教言精華〉。之前我們已經討論過「外在的上師」、「內在的上師」還有「秘密的上師」──最後一個,也可以稱為「究竟的上師」。


三種上師的關聯、比喻與含義

我們可以說外在的上師他是一個模範,一個例子;而內在的還有秘密的上師可以說就是實際意義的上師,內在的、秘密的上師,是想要表達外在上師這個比喻的含義。


所以有這麼一個比喻的上師。它比喻什麼呢?它是一個模範、一個例子、一個比喻;透過它讓我們瞭解到什麼是佛性,透過這個比喻也讓我們知道,如何能夠了知這個佛性,或者說心性。


透過這樣一個外在的,比喻的,模範的上師,它要闡述的寓意是什麼?它要闡述的含意是什麼?它要告訴我們的就是我們本具的佛心、佛性,或者本具的心性。


外在上師像鏡子,反射弟子真實容顏

通常我會用一個比喻來說明:上師好比是一面鏡子。當你看著鏡子的時候,你會看到什麼?你能看到這面鏡子的臉嗎?你會看到鏡子本身嗎?並不會!你只會 看到鏡中反射出來的你,你的臉、你的容貌。這可以說是鏡子它的責任──也就是反射出它前方的影像;我們可以說,此時你真實的佛性、真實的面貌,就會被「上 師」這面鏡子反射出來。


當你看到這樣一位外在的、莊嚴的上師的時候, 這裡要強調的是, 這裡的莊嚴是beautiful(美麗),這樣一個漂亮莊嚴的上師,這裡的漂亮指的不是他的樣貌;上師的莊嚴指的是他的功德,還有他自心佛性的功德。


當你看到上師的莊嚴功德時,你看到的,其實是反射出你自己證悟時的莊嚴功德;首先, 你會從上師這面鏡子當中,看到了你自己證悟時莊嚴的相。


再來第二個, 你會看到的是,如果你的臉上有一些髒東西、灰塵,鏡子也會如實地把它反映出來;你要知道鏡子它是不會害怕、不會畏懼反映出這些髒東西的。鏡子它也從來不會禮貌、客氣的,它也不會刻意為了你而改變什麼,或者刻意為了你而顯現什麼。


上師這面鏡子, 反射出來的,都是我們當下的容顏,所以當你滿臉塗滿黑炭的時候,你會看到,鏡中反射出的也就是這個黑臉,烏漆抹黑的一張臉;又或者因為你在什麼地方工作, 弄得滿臉都是炭,只有露出兩顆圓滾滾的眼睛,還有一排白白的牙齒,看上去很像萬聖節戴著面具的樣子,鏡子也都會反射出來。


所以鏡子的工作其實就是真實的反射,並且清楚地讓你看到自己的這個髒臉。鏡子不會生出一隻神奇的手,幫你把臉抹乾淨,它是不會生出這隻手的。雖然最後我們會知道要清洗我們的臉,但前提是因為你從鏡中看到你的臉是髒的,所以你會說: 「啊! 我的臉髒了,我要清洗它。」


面對鏡子,打開你的心

我們可以清洗各種東西,讓它看起來比較好。我曾經在電視上看到一個廣告;這個廣告是說: 有一家大公司的執行長,樣子非常的帥氣,緩緩地走下黑色的轎車; 他西裝筆挺,穿著得體。


接著你會看到在他的轎車旁邊,有非常多的人在等著他;他的身邊也有很多的保鏢、隨扈,都在保護著他;但當他一走下車,他穿的鞋子,不曉得黏了什麼東西,大概是黏了一張報紙,所以當他一邊走路時那個黏著的報紙也一邊飄著走。


這時候一位保鏢趕緊衝過來,把報紙拿掉,將鞋子弄乾淨; 在此同時, 當他走著走著,頭皮屑也不斷地撒落到肩上。這時候,又有一個人跑過來幫他把髒東西清乾淨,總之你會看到他周圍有五、六個看起來很可怕的保鏢護著他。


他正要去參加一個會議,最後終於走進大門。當會議室一打開,他看到裡面充滿很多的人,他笑了!看似非常莊重的一個微笑。當他露齒一笑,一片菜葉眼睜睜地就卡在他的牙縫裡面。


你可以想像當門一打開,那麼多人在裡面準備著,等候著他來開會,他也會心的笑了,但是一大片的沙拉葉子卻卡在他的牙齒上。


我好喜歡這則廣告!


對我來說,看到這則廣告的感覺是什麼?我覺得這則廣告在告訴我們:的確,就像這位執行長,一路上有很多的人可以幫你清理外在的東西,但還是有一些骯 髒的東西是你要靠自己去清理的,譬如說牙齒裡卡著的菜葉,是沒有辦法由一個跑過來的人,將你的嘴巴扳開,然後直接勾刮下來。這是不行的。


如同剛剛的比喻,我們可以向佛菩薩、向本尊、向祖師們來祈請,然後佛菩薩們,就好像剛剛那個CEO的那些保鏢,可以幫你清理部分的東西,比如你腳下的報紙,或者你肩膀上的頭皮屑,但是他們沒有辦法幫你清洗牙齒,那部分還是得靠你自己。


所以,同樣地,我們可以透過祈請得到一些加持,但是最終要完全認識到真實的自心,或者要完全的覺醒,能靠的唯有自己,沒有其他人。


上師, 就好像我們剛剛談到:他是一面鏡子。當你願意面對他的時候,當你笑了,你就可以看到那一大片的菜葉,卡在你的牙齒裡。這裡我們說張嘴對著鏡子或者對著上 師,指的是:你要打開你的心。當你願意真正面對著這個鏡子、對著上師打開你的心的時候,你自然可以看到那個最細微的染著,它就在那邊。


當然上師如果碰巧是位牙醫的話,當然你就可以打開你的嘴,請他順便幫你洗牙,但因為大部分的上師都不是牙醫,所以不一定要打開你的嘴巴。


三種上師,不能分割!

接著下一句說:


前中後三上師合為一,
令惑顯為智慧為至要。


在這裡說:「前中後三上師合而為一」,但要將這三個上師合而為一,要知道這三者是不能分割的。這裡說前、中、後,其實「前」,指的是外在的上師, 「中」,指的是內在的上師,而「後」呢?指的就是秘密的上師。我們要知道這三者是合一、不可分割的。這三者的要點、精要,都是一致的。


我們要知道這三種上師的關聯性。事實上,如果沒有外在的上師,你沒有辦法真正地了知到內在的上師。進一步來說,同樣地,如果你沒有依靠外在的上師,就沒有辦法真正瞭解內在的上師,也就是你不可能認知到自心秘密的上師!


所以從這裡,你可以看到這三個上師,都有著關聯性,而且彼此連結著, 一個接著一個;並不會說當你得到了內在的上師,就要把外在的上師丟掉; 或者當你得到秘密的上師, 就要把外跟內的上師丟掉,不是這樣的,這三者都是相互關聯的!


所以,透過瞭解這三種上師是合而為一的時候, 就能夠「令惑顯為智慧」;在這個時候,透過你這樣的經驗,就能夠讓迷惑顯現為智慧。


得到加持的關鍵,在於虔誠心

象徵實義表法上師寶,
與我不離切信為至要。


這一句是比較容易的,「象徵實義表法上師寶」在藏文裡有三個部分,三個詞分別代表剛剛所謂的外、內、密的上師:


一,象徵的上師:指的就是「內在的上師」;


二,實義的上師:即為「秘密的上師」;


三,表法的上師: 這就是「外在的上師」。


在藏文是由內、密再到外,這是因為音節的關係,所以他會把這幾個詞, 做這樣的排列;但中文的話,其實接著之後再翻譯給各位的時候,可以按照外、內、密這樣的順序,可能比較順一點。


最後一句說,這三者與我不離,就是跟我沒有分離,要具備這樣的切信, 是非常重要的!


這裡提到有這三種上師,當按照外、內、密的話, 外是「表法的上師」,內是「象徵的上師」,而密是「實義的上師」,這三種上師跟我都是沒有任何分別的。接著 頂果欽哲法王提到,這裡的關鍵處是什麼? 就是我們要「具備切信」,切信同時也可以說就是一種虔誠,一種虔信心,一種虔定心!


這裡提到這樣一種虔誠的信心,如果我們對上師具備了虔誠的信心、懇切的信心,會很自然的時常憶念師恩,而且無論你在哪裡,無論你在輪迴,在任何角落任何地方,加持都會進入到你的心裡。所以這一句話告訴我們,得到加持的關鍵, 在於我們對上師的虔誠心。


就像剛剛的比喻:上師就像一面鏡子,我們就像站在鏡子前面的那個人。這時候我們可能會問:虔誠心是什麼?虔誠心其實就是燈,也就是那個開關,當你有了虔誠心,就好像你開了燈,當你開了燈,你才有可能看到反射在鏡子當中的那個你。


所以當沒有虔誠心的時候,也就是沒有光的時候,一直在那兒黑漆漆的什麼都看不到了。雖然這裡提到信心和虔誠非常重要,但在這裡並不是一開始你就要完全的信任,或者完全具備虔誠心,這裡談到的信任,其實剛開始你只要有那麼一點點的信任,一點點的相信,也不需要多。


這就好像你生病去買藥是一樣的,好像你對藥的那麼一點點的信心,這個藥你知道可能出自於一家西藥公司等等,裡面也都會附上整罐藥的說明書、包括裡面 的成分,裡面有各種你看不懂的藥的專有名詞、專業術語等等,但是你就是有著信心─ ─ 就是這間公司,這是個好公司的藥!你相信、你買了、你吃了,然後,你等著看會有什麼效果!


同樣對於上師,剛開始的時候,就像是買藥,就像是用藥一樣,你只要有那麼一點信心就行了。這裡的「藥」,指的就是上師給你的法,這就是法藥。然後你 要吃下去,就是你要去練習,你要去修修看,接著呢?就等著吧!等著看會發生什麼?尤其這種虔誠心在你修道的路上,它會是一種很大的影響,很大的力量。


我記得過去有這樣一個實驗:在實驗室裡面,他們做了這樣一個測驗,也就是他們做出一些假的藥丸,其實根本沒有任何藥的成分,只是一些糖分融合而成的東西。但是他告訴那些病人,這藥的藥效非常強,這是一種能夠殺死一切疾病的藥!


不只如此,這些實驗的人也同時告訴那些被實驗的人──你得了什麼病!還給他們看一些病例的報告,告訴他:你得了病。奇怪的是被實驗的人根本沒有病,但是被說成有病的時候, 嚇得臉都變了。這時候, 再給他吃這樣的藥丸以後,結果竟然有著療效,他會覺得病也好了。


由此可知,這都是一種心靈的遊戲,就好像你吃一個藥,如果你勉強吃,覺得這個藥對你恐怕沒效,那你吃下去並不會有太大的幫助。所以,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修持佛法的時候,要具備那麼一點信心!


具備信心,修持才會有效、有力道

這並不代表當我們說:「要對上師有信心」這樣的一句話時,並不代表上師需要你的信心,不代表佛陀或者這個法需要你的信心。真正需要信心的人是誰?是你自己,是你自己需要這個信心。因為唯有具備這樣的信心,才能夠讓你走在修持的道路上,並且讓這些修持變得有效,變得有力量!


憶師恩與虔信若無缺,
三界一切處皆得加持。


為什麼在下一個句子提到──虔誠、信心、確信。當這些倘若沒有生起的話,「上師若為父」,就算上師是你的父親也無有是處,也沒什麼用。


所以這兩句要放在一起。第一句說: 「憶師恩與虔信若無缺,三界一切處皆得加持」。如果你具備對上師的虔誠與信心,不管你身在離上師多遠的地方,無論你在任何地方,都會得到加持。


虔誠信心確信若未生,
上師為父亦無有是處。


同樣相對的,下一句說如果你不具備虔誠、信心和確信的話, 就算這位上師是你的父親,是說你可能天天、甚至一生都跟他在一起,並且早晚都能見到他,也還是無有是處。


這裡的藏文是說,你也得不到任何好處!事實上有的時候你離上師遠一點,你會發覺信心反而變得更強;你會發覺當距離越遠的時候,你的信心也變得更長效;當你離他越近的時候, 信心有可能反而越來越短,越來越小。


虔誠心與跟上師的距離成反比?

所以當你越看不到上師的時候, 你真的心裡就會越想著他,心中永遠繫念著他;你的虔誠心是那麼地有力量,那麼地強烈;反而,當你越跟他在一起,天天見到他的時候,你會越來越想著:啊!什麼時候我可以休息, 不要在他的身邊,承侍他,照顧他,你會覺得累了!


你會發覺自己越來越辛苦,因為你發覺你要開車、要做飯、要煮茶,要隨時跟隨在上師身邊,而且你知道上師經常都不太聽話;他可能會一下到東邊,一下又 到西邊,你都得跟著他,你會感到很累;然後上師他喜歡晚上不睡覺,偏偏又喜歡起得特別早;當然你的情況是晚上不能睡,早上卻要起得比他更早。這是我親身的 經驗!


現在我開心了,但是我後面這兩位他們開始辛苦了,他們就是喇嘛天南,還有泰勒,是個老外。我自己也是老外!


我的第一位上師是第十六世大寶法王。當時一開始,我等於是當一位侍者,待在法王身邊。我很小就在法王身邊,一出生就在法王的身邊,而且受到很多的教導。


當法王的侍者大約是我青少年的時候,十六世大寶法王真的非常地關愛眾生,尤其法王特別喜歡動物,比對人還更要喜歡。當我長到這麼大,到現在才終於瞭解,法王為什麼比較喜歡動物而不是人,不是那麼關心人。


十六世法王真的特別喜歡動物,可以看到當時我們有蛇、有鳥、有鹿、有狗、有貓等,特別是還有很多的鳥。最後會發現這些動物造成我們很大的麻煩和干 擾。法王很喜歡照顧他的那些鳥,法王經常會想要自己清理這些鳥籠,然後,也會抽換鳥籠中間那根木頭的位置, 鳥大都會喜歡站在那上面。


法王會隨時幫鳥變換不同的位置,讓牠站在不同的地方,所以會有很多的事情需要去做。鳥籠是圓形的,所以法王會把本來是直線的那根木頭,有時候會將它變為橫著擺放。


我覺得很奇怪,怎麼擺不都一樣嗎?鳥籠本來就都是圓的呀!怎麼放不都是一樣嗎?所以當時我還有幾位喇嘛,經常需要做這樣的事,變換那根木頭方位的工作,直到晚上十二點或者凌晨一點左右。


但是當時每天早上我的上師,第十六世法王噶瑪巴,都會在大概三點半、四點的時候起床。那時我們每一個人也都需要起床,不會有人例外!


這也就是為什麼剛剛跟各位說,當你和上師距離太近的時候,你會發覺苦難非常地多,然後信心就會越來越少,越來越短,越來越微弱。因為你會有晚上很晚才能睡,卻還需要起得特別早的痛苦。


當然在這個過程當中,我很盡力地試著想要生起信心和虔誠心,但是就好像鳥籠的那支棍子一樣,只是不斷地變換方位而已。在座你們每個人都想離上師很近對不對?那你要小心啊!別靠太近了!因為很有可能你的信心反而就消失了。


事實上,離上師越遠你的信心就越強, 就好像你會遠遠地,遠望這位上師,當下你可能會覺得還不錯,滿莊嚴的;就好像我們現在,彼此之間有了這樣的距離,互相會覺得還滿順眼,滿不錯的。同樣地, 就像在座有很多喇嘛,你們都看得很清楚也很好。但是你要知道當彼此越來越接近的時候,信心可能就會越來越少。


親近魔,不見功德見過失

在佛法金剛乘裡面有一個詞彙, 提到一種魔, 魔鬼的魔,或者一種障,稱為「親近魔」。就是當你跟上師太親近的時候,就會有一種魔、一種障礙會產生, 就稱為「親近魔」。


舉個例子來說,就好像兩個很要好的朋友,他們可能是大學多年的室友, 或者就像台灣,在當兵時期一起當兵的朋友,兩個人非常親近。之後可能畢業了, 或者是說兵役結束,但是彼此之間還是有很深厚的友誼。雖然住在不同的地方,偶爾才能見面,但見面時彼此都非常開心,非常愉悅。但是一旦兩個人搬進同一個房 子,反而可能很快就會吵架。


所以當我們真的有機會親近到佛陀,譬如說親近釋迦牟尼佛,或者親近殊勝的上師,像法王 噶瑪巴或者像是 頂果欽哲法王、堪布 竹清仁波切等等,當你有機會親近他們的時候,要注意的一點是,不要太過親近了,因為這個時候會有一個危險,就是會有這樣的一種「親近魔」出現。


這種「親近魔」出現的徵兆是什麼?就是你不再能看到上師證悟的功德了,你看到的都是很多瑣碎負面的事情。可能本來沒有這樣負面的情況,但當你不斷地去思維、去胡思亂想時,你看到的可能都是負面的情況。就如同顯乘經典裡面提到,佛陀時代的善星比丘,他就是這樣的狀況。


善星比丘隨侍佛陀25年後…

所以我們要注意,當有這種親近魔出現的時候,真的是非常危險。就像剛剛談到的那位善星比丘, 當佛陀在世的時候,他曾經花了25年的時間當佛陀的侍者,跟在佛陀的身邊。但他最後得到的結論居然是,他跟佛沒有任何的差別;唯一的差別是佛陀的後面有一 個圓圓柔和光芒的法輪,而他沒有,也因此最後他對佛陀失去了信心。事實上這是很明顯的一件事,就是你如果真的要有光在你背後, 那是非常難的。


我不知道那位善星比丘的腦子是怎麼想的,如果是我看到那個光輪的話,我一定會轉念的。所以這個偈文它在告訴我們什麼? 它在告訴我們: 信心、虔誠還有信任,這些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。尤其當你在建立與上師之間關係的時候,這幾個都是最重要的。在這裡, 由於我們是向蓮師來祈請,所以這裡指的是當你要向蓮師祈請的時候, 信心、虔誠、虔敬都是最重要的。如果不是這樣的話,就算上師是你的爸爸,你也不會變得更好。


別執著上師色身,向法身祈求是最重要的

接著,「上師究竟不執於色身,了義法身上師遍輪涅」;所以這個句子告訴我們,不要去執著上師的化身或者上師的這個色身。色相,並不是最究竟的;事實 上,究竟的上師是什麼呢?是他的法身。因此上師的心、上師的證悟和上師的智慧,這一切也就是究竟的法身,他同時是遍滿於一切的。所以如果你執著於上師的色 相、色身,把這個當成最究竟的話,將會非常的危險。


如果我們執著於上師的相貌或者他的身形,並認為這就是最究竟的上師,那麼很多的麻煩就會出現。其中第一個麻煩就是,如果你具備這樣錯誤的見解,以為上師的色身就是究竟上師的話,那麼,你會發覺你對於上師的信心會繫著於、依靠在上師的一個微笑。


這其實是件很悲哀的事,你會發覺,當上師笑的時候,你的信心就在那兒,但是如果上師不笑了,你的信心也將不一定存在。當我們執著上師的相就是究竟的 上師的話,舉個例子來說,就好像法王,他也不可能以他的這個色身陪伴每一個學生,對每一個學生都花上兩個小時去陪伴,這是不可能的。


當然每個人都想要跟法王吃晚餐,就算沒有晚餐至少去喝杯下午茶,甚至只是連喝一杯茶也不太可能。但這些根本不是重點,事實上,真正能夠跟上師法王 噶瑪巴法身的心能夠聯繫的人,才能夠真正得到加持。雖然還有很多人以為要跟他的色身在一起的時候才能得到加持。


當然你有可能花了兩個小時在餐桌上,我不知道你會得到什麼樣的加持,可能得到了一種晚餐的加持而已。但這不代表你要取消或者拒絕跟任何上師共餐的機 會, 不是這個意思。當然法王 噶瑪巴請我們吃飯的時候,你當然要把握住這個機會。好像法王到美國的時候,我很有福氣地跟法王同在一家漢堡連鎖店一起吃東西。我當時必須要吃素食的漢堡, 而那並不是一家素食的漢堡餐廳。


總之這一句是很重要的。「了義法身上師遍輪涅」,這一句是很重要的,就是你不要昏頭在上師的色相、外相上面, 你要向上師的法身來祈請。這一句說:


若不識自性不見己惑,
則以口訣金匙來開眼,
百信之眼一開將照見,
上師與我無聚亦無散。


接著,


由此力生無漏功德聚,
一如茂春歡悅之雨雲,
加持成就事業泉源處,
得獲確信定無有疑慮!
學修兼備教言之精華,
我今以此獻禮極深要!


這些都是比較容易理解,也是附帶提到的內容。其實主要的正文是之前的那些偈文,接下來我們應該從頭來唱頌這些偈文,請吳宗憲老師來帶領我們唱頂果欽哲法王所寫的祈願文〈深要教導:學修雙全的教言精華〉,你想唱什麼調子都可以。唱偈文:


先由外在上師示法教,
轉心趨向佛法為至要;
中以內在上師聞與思,
令法趨入正道為至要;
後以秘密上師於自心,
令念解於空性為至要;
前中後三上師合為一,
令惑顯為智慧為至要;
象徵實義表法上師寶,
與我不離切信為至要。
憶師恩與虔信若無缺,
三界一切處皆得加持;
虔誠信心確信若未生,
上師為父亦無有是處。
上師究竟不執於色身,
了義法身上師遍輪涅。
若不識自性不見己惑,
則以口訣金匙來開眼,
百信之眼一開將照見,
上師與我無聚亦無散。
由此力生無漏功德聚,
一如茂春歡悅之雨雲,
加持成就事業泉源處,
得獲確信定無有疑慮!
學修兼備教言之精華,
我今以此獻禮極深要!


~這些口訣,是芒噶朗(義為吉祥,即尊聖的 頂果欽哲法王)對具信的鄔金所宣說的。


接下來,有問題的話歡迎提出來。


問答時間

問題1:調伏自心與利益別人如何同時兼顧?


問:第一個是說,我們要先調伏自心,免得到時候,雖說是利益眾生,結果卻把垃圾丟給人家。在這樣的問題之下,就我所知道的是,其實像佛陀多生累劫以 來曾經在畜生道及地獄道裡面利益眾生。但問題是, 我們要調伏自心好像很難,不見得馬上就能夠利益到眾生。在這樣的情況之下,是不是可以請 仁波切再解釋清楚一點?我們要如何做才能真正地利益到眾生;看起來好像不會那麼快,是不是我們應該邊學邊做這件事情?」


堪布問: 你所說「邊學邊做」是說你在調伏自心的同時也在利益別人是嗎?


答:對!是不是會有錯誤的時候,然後能夠看得到那個錯誤,馬上修正這樣?


仁波切(笑)


答:其實一個人是可以兼顧調伏自心和利益他人的。你可以做一些修持,透過禪修降伏自心,並且見到空性;但禪修的同時,也可以利益別人。所以自修跟利 他並沒有相互違背。但在這之前,對於你剛剛提問的問題, 我想要強調的是,如果你有一些更實際的或者更基礎的一種認識自心、調伏自心的經驗, 那麼當你在利益別人的時侯, 會讓你這種幫助以及對他人的利益更加有效,不會導致讓過程變得複雜,什麼叫做複雜?就是變成在丟垃圾。


所以我們自己到底要如何去判定我是否真的在幫這個人?還是其實只是自己把垃圾丟給他人?你要怎麼樣來分辨?在這個時候,關鍵是你應該要專注在一個問 題上:「到底對方需要的是什麼?」這一點要清楚。同時再接著去了解:我可以怎麼樣依他所需要的來幫助他?但很多時候,如果你一開始就依你的想法去想對方會 需要什麼?並且給予他你自己的好意,你自己覺得對方會需要的東西時,其實整件事開始複雜化了。就好像一位僧人需要的是紅色的袍子,但是,你卻告訴他,藍色 的是不是更好?就像這樣,這個複雜的過程就開始了。


問題2:貪欲的本質是空性,既然如此,為何不要執取貪欲呢?


問:仁波切昨天講到空性像夸克一樣,如果「明、空」兩個都同時存在的話,貪欲分析到最後,不也是這樣依舊存在的情況?那麼,為什麼我們取明空不二?卻不取貪欲?


答: 你這個問題有點把二諦:世俗諦和勝義諦,兩者合併在一起討論了。也就是我們會說,譬如貪欲的本質是清淨的,然後說執著的本質也是空性的,或者煩惱的本質也是清淨的等等,這些講解都是在勝義諦的基礎上。


事實上如果從勝義諦來說,不僅僅是這些煩惱,各種的貪欲的本質是清淨的,或者是空性,是無實有的。甚至具有這些煩惱的那個人,那位眾生,他也是無實 有的。所以你可以看到在這裡面的「能斷」、「所斷」都是空性的。在世俗諦來說,煩惱存在、這個人也存在、他的執著也依舊存在,所以在這個時候,這些都應該 要斷除。


問:仁波切呢?


答:Yesla!(眾笑)


問題3:如何能夠經驗到心的本質跟實相,而且讓它持續下去?


問: 這個問題是想問仁波切,可不可以請您告訴我們心的本質和實相?我們要如何能夠經驗、知道、了知到這個心的本質和實相?還有如何能讓這樣的經驗能夠維持和持久?


答:要如何能夠觀看我們的心性,或者心的本質,也就是你要看著自己各種的起心動念。可以說你看著你的心的每一個念頭,每一刻念頭,然後看著你的情緒,種種的概念等等。


當你在看的時候,或者當你在經驗的時候,你會經驗到一種開闊、廣闊,還有一種完全的自由。這可以這樣說,這是你的心性!那麼你會在什麼樣的狀況下, 經驗到這樣的開闊、這樣的心性?就在於當你真的在放鬆的時候,還有當你具備一種全然的信心的時候。


事實上在佛法裡面講到一種信心,它也可以說是一種虔誠心,一種信任。就好像一個日本的禪師, 他曾經問到說:「我不看的時候他在那兒,我去看他的時候,他又不在了;請問這是什麼?」


其實這樣的一段話,這樣的一個提問,它就是具備一個非常好的心性指引。這一段話,這個提問,它是這麼地直接簡單。那麼你要如何才能夠延續保任這樣的經驗呢?當然首先第一步,前提是你已經從一位傳承的上師,得到過這樣心性的指引。


當你得到之後,你才知道要保任的是什麼?你要延續、持續的是什麼?所以,這就談到什麼叫做保任持續。如何來保任?是指你就能夠短暫的,但是多次數的,重複的一直綿密保任你這樣心性的經驗,然後不斷地放輕鬆,不斷地安住,短時間而多次數的。


問題4:如何在分別心跟煩惱心生起之前,安住在現量的心當中呢?


問:我想請問仁波切,上一堂課程,您曾指導我們去經驗現量的心。但是因為平常我們的六根所接收到的對境實在來得太快了,我們如何在分別心和煩惱心生起之前,安住在現量的心當中?


答:的確!就像你所說的,對於一個凡夫來說,剛開始你很難一直安住,保持安住在第一念,只能現量或者單純的見而已。為什麼?這是因為身為一個凡夫, 我們有太強烈的一種習氣,這種習氣也就是一種分別念, 是一種念頭心的運作,習慣性地把看到的東西,或者聽到的聲音,直接就思索意義,把你對它的概念融合在裡面,摻雜在裡面;所以我們很難做到安住在第一念,就 是當你聽到以後,還沒有任何分別和作意在裡面的那一念。


舉例來說,當你的眼識很專注地在看某個東西的時候,這時可能你聽到某個人正在跟你講話,但你根本不知道他在說什麼。這時候,你會跟他說:「你可不可以再說一遍?」其實那個時候, 你清楚的聽到了,但是你沒有任何的分別心在裡面,那也是一種你直接的經驗。


還有一些人,你可能也會有經驗,就是當你去參加這種大演唱會的時候,音量非常大,這個時候你會完全專注在這個聲音上,非常大的聲音;這個時候你甚至 都沒有什麼念頭,就只是專注在那個聲音上。在此同時,你的眼睛可能很清楚地看到一些東西,但因為你專注在聲音上,雖然眼睛看到,但是也沒有任何的作意,沒 有任何的分別在裡面。這也是一個例子。建議你先去參加一次音樂會,或者演唱會。


還有,就像我們在唱一些自己特別喜歡的歌曲時。或者在唱道歌的時候, 你是完全陶醉、完全融入在旋律與真實義當中。你會有這種無念的經驗,然後完全融入那首歌曲當中。


也有人說這時候你腦部的運作部位不同,同樣地我們的心在完全融入的時候,你會有一種叫無念的體驗。「無念」是指你沒有任何分別念的這種覺受。我們可能會問:在佛法的修持上,你要怎麼做到這樣的無念、無分別念?其實這就是禪修。而且是禪修當中「止的禪修」的研習與修持。


當練習「止的禪修」的時候,你不要唸任何東西,你不用唱,身體也沒有任何的運動或者動作。還有特別強調,這時候你不需要再唸咒語。因為在台灣,有很多人說要持咒!這裡也強調:你不需要唸任何的咒語!


在這個時候你完全地放輕鬆、安住、坐著。這時候你沒有任何唱頌,沒有任何唸誦,也不持誦任何的咒語,只是坐在那兒,做止的禪修。這樣就可以經驗到無念─ ─ 止的禪修。


問題5:在家人很難斷除貪欲?


問:我的問題您可能會覺得很奇怪,在佛堂問這個問題,佛菩薩請原諒我!


我學佛是以西方心理學的方式來學習。我覺得西方的科學家佛洛伊德在講心理學的時候,他會以性的觀念來切入。他每次在講解的時候,也都會講到性的觀 念。當講到貪欲的時候,他會講到性的觀念,也會提到每一個人對性的需求都很強烈。並不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會變成僧人, 不是嗎?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凡夫俗子、是在家人。我學佛, 從大學到現在,當禪修的時候,當然很清淨很快樂,可是就生物學來說,最優秀的基因會存留下來;我很懷疑你們西藏人怎樣生小baby?


答:首先不是所有的西藏人都是出家人。所以照這樣的推理來說,他們應該還是會生小孩的。而事實上,你會在佛法裡面看到,佛法告訴我們說:我們各種的 煩惱也好、貪欲也好、嗔心也好、傲慢也好、疑慮也好等,這些都告訴我們,剛開始需要小心、謹慎,要好好的注意, 不要生起這些煩惱。


你不可能馬上斷除這些煩惱,事實上就算告訴你,你要馬上斷除這些貪欲、嗔心,也是做不到的,是沒有用的。當然,如果你想要馬上斷除這些煩惱的話,你 的確可以選擇出家這樣的一條道路。但並不代表你一出家馬上就能完全斷除這些煩惱;對於在家人來說,其實你也並不需要馬上就斷除這些煩惱。


佛陀的確告訴我們, 要小心、而且要找到方法,並且教導我們怎樣讓這些煩惱,變成修道的助緣。


大乘佛法裡教導我們,透過菩提心來轉化你的煩惱。舉個例子來說, 就像你剛剛所談到,關於貪欲這個方面。當有這方面的貪欲生起,因而造成痛苦煩惱的時候,當下你可以做的一個修持,也就是剛剛談到大乘的一種修持方式,也就 是:因為我自己已經領受並且經驗了這樣貪欲的痛苦, 所以希望所有一切的眾生不要再經驗因為貪欲而產生煩惱的痛苦。這種修持叫做「施受法」。


所以,在這個時候你就可以這樣想:所有的眾生有關貪欲的痛苦都消除了,而一切痛苦都由我來領受。同樣當我們嗔恨心的煩惱生起的時候,還有當愚癡的心生起的時候,也都可以用這樣的方法去觀修。除了「施受法」,當然還有一些其他轉化煩惱的方式。


但在金剛乘裡會提到這種種的煩惱──貪心、嗔心等各種的煩惱,都是自生也自解的。因此你不需要一個觀修的方法或法門來將它轉化或者消除,因為煩惱是 自生自解的。所以你會看到金剛乘的教法,包含了佛陀當初在印度所開示的內容,還有之後傳到西藏,金剛乘的這些內容,都在強調這種能夠對治我們種種煩惱的法 門。


但現但現在很多人一聽到密乘都會有一種誤解,覺得這些人好像特別喜歡煩惱。其實這些人並不喜歡煩惱,因為煩惱只會讓人更痛苦。那為什麼會覺得他們喜 歡煩惱呢?是因為聽到金剛乘裡面常常會強調,煩惱要透過煩惱來修持;不是因為喜歡煩惱而如此,而是因為唯有當你認識到這個煩惱並且用它作為你修持方式的時 候,你會經驗到原來它是自生也自解脫的。


透過見到我們煩惱的本質,每一個煩惱都是一個智慧的顯現,五種煩惱就是五佛智慧的一種顯現,這是金剛乘裡面告訴我們的。但是現在很多人對這些教法有 一些誤解,所以你會看到,在台灣的街上,有些人發一些傳單,裡面提到密乘金剛乘不對的、誤解的地方。其實他們根本沒有了解到修持真正的要點在哪裡。不可否 認的,當有這麼多人在修持金剛乘或者說藏傳佛教金剛乘的法教時,的確會有某些人犯下某些錯誤、做錯某些事。但不應該把人為的錯誤歸咎於佛陀的法教,這是錯 誤的,沒有這樣的道理。應該是當某個人犯了什麼錯,就由這個人來領受懲罰,不應該把對他的懲罰轉嫁到佛法、法教上。


因為人有太多不同類型的人,你也會在南傳,甚至在大乘,在很多地方都會看到些許不是的地方。我覺得不是只有金剛乘這些行者當中的某些人在丟臉、做錯事而已。但現在不太方便也不應該再多講這些,因為這樣反而會造成更多人的誤解。因為很多人誤解了,反而不敢講了。


就好像我們因為有一個台灣人犯錯了,你就說全台灣都很壞,我們不會這麼講;也就像一個修行人他犯了這樣的過錯,但是卻以偏概全地說整個佛法,整體都不好,這有點太過火了。那麼我們也要下課了。不下課的話下課鐘又要敲了!


現在我們要唱一首道歌來做迴向,是法王作的道歌〈世界啊〉:


( 領唱師兄帶領大眾唱頌〈世界啊〉)


世界啊!我們在您懷裡生生死死,
我們的苦樂在您身上自然舞動。
您是我們的家,從古至今。
我們永遠珍惜您。


願您,化為那夢中的淨土,
一切平等無私的國度,
與慈愛溫柔的天女,
擁抱著您的冀盼,堅定不移。


您是最親的滋養;
切莫任意展露您黑暗的一面。
我們要讓您的一方一土,
成為和平良田,
千萬幸福的果實,自由芬芳,
圓滿成熟我們無盡的期望。


唱得非常好!唱得非常好!因為有句話是這麼說的:「只要是唱道歌就是好。」其實最重要的就是你是沒有任何疑惑、疑慮地唱著道歌。唱得好啊,唱得好啊!


為何要舉行薈供?

晚上要舉行「薈供」,所以我在這裡簡單的解釋一下「薈供」的意義。薈供是指,我們將「有所緣」的福德資糧和「無所緣」的智慧資糧,這兩種資糧透過薈供的舉行,在相同一個時間裡,透過一些特別的方法,也就是薈供的方式,而使它非常快速的圓滿,這就是薈供的意思。


平時在顯乘裡面我們會提到,要圓滿積聚資糧需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,或者是三十七劫那麼長的期間。而在金剛乘,我們說要在一生當中就成就金剛持的果位,也因此,需要這樣一個薈供,讓我們在一生當中圓滿這兩種資糧,所以這是一個甚深殊勝的方法!


我們為什麼要舉行薈供?


第一個原因跟目的,就是為了積聚兩種資糧。


第二個原因是,如果你要接受灌頂或者接受金剛乘甚深的一些口訣,也要做薈供。


第三個原因是,我們每一個參與的人,當自己在做密乘的修持時, 可能違犯了三昧耶戒;在違犯許多的戒律之後,就透過薈供進行一種懺悔,同時也是一種「恢復」,再重新恢復你的戒律。這其實就像是顯乘裡面,我們稱為〈大乘布薩律儀〉, 或者叫〈還淨律儀〉一樣的道理。


第四種舉行薈供的原因,是因為要慶祝。這種歡喜慶祝是指,譬如當一個人他進行了一個圓滿的閉關結束之後,會有這樣一種為了歡喜慶祝而做薈供;或者是說我們在得到上師的灌頂、或者教授之後,也會舉行這樣一種喜慶的薈供。


當然薈供有非常多不同的解釋,譬如也有叫做勇父或者空行母的這種薈供等等。薈供還有一種稱為「薈供輪」,還有叫喜慶這種慶祝,它都有一些不同的定義和解釋。


但在這裡就不多說了,因為不見得每個人都有這樣的興趣想要了解這些。如果說太多的話,很多人可能會想說,這些西藏的上師怎麼都瘋了,所以最好在我還沒瘋之前, 就走吧! 最後我們站起來一起唱〈朋友〉這首道歌:


朋友即是空相,猶如水中月,
設若執以為實,徒令痛苦增。
若知皆是空相,猶如水中月,
如幻三昧離執,悲心將增長。
無焦點見增長,離執修增長,
遠離能作所作,行持將增長。
一切奇蹟之中,最大之奇蹟,
一切美妙之中,無上之美妙。




引用自:化育資訊網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田明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    留言列表 留言列表

    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