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藥師佛實修法門教授


開示:創古仁波切
翻譯:堪布丹傑
地點:化育基金會 
日期:2006年6月1日~5日
整理:Sigrid
校對:法聚法師、慶喜法師


藥師經教授


接著說藥師經的部份,在最開始藏文的經文當中,有一段是特別提這部經梵文的名稱:


阿呀 巴嘎彎 悲夏賊 咕魯 悲主以呀 巴拉巴 誰布嚕哇 布拉尼 達吶 比些司 比司達吶  那嘛 
瑪哈呀納 蘇答啦
(梵文發音)


也就是就是印度文,這個梵文在印度的經文當中並沒有特別出來,而是西藏在翻譯佛經的時候,在經文中會特別加上這一段梵文的經名,因為這代表的意思是它的法源、源流是非常清淨的,而不是由這個譯師、翻譯者他自己撰寫臆造出來的,這是因為佛陀當時在印度出生,降生之後並且開示佛法,那時佛法非常興盛,次第的傳承下來,傳到了西藏並且翻譯成藏文,所以當時的譯師為了能夠紀錄、紀念這樣的一個傳承,所以在最開始才會有這樣一個梵文的經名。


藥師經經名的意義


同時這個梵文的經名還有第二層意義的,這是因為在未來陸續會有千佛出世,而每一尊佛他都會降生人世間,並且廣為說法,同時也都會在菩提迦耶這個地方成就佛 道,而他們所說出來的法,也都是用梵文所講說的,所以當我們多唸誦這些梵文的經名,也幫助我們種下一個梵文這些經譯的種子,所以代表說在未來如果我們見到 佛陀,並且能夠跟隨他們聽聞法,能夠修持的時候,由於過去我們有這樣梵文經名的一種習氣跟認識,我們更容易聽懂他們的法要,同時也更容易將他們所說的法憶 持記憶在我們的心中。


這樣一個梵文的經名,還有第三個原因,就是感恩這些譯師,感恩過去這些翻譯的大師們,最早在印度佛法是非常的興盛,當時在西藏並沒有佛法,就算西藏的弟子 想要認識佛法想學習,也非常的困難,首先要學習梵文,然後才能夠修持法要,除此之外他們沒有任何其他的機會來修學,但就是因為透過了譯師,將這些梵文的典 籍翻譯成藏文,之後西藏的弟子們便可以讀誦及學習,同時也能夠修持,這可以說都是這些古代譯師們的恩德,印度當時的大師班智達們, 是不會藏文的,同樣在很多藏地的弟子們也不會梵文,中間都要靠譯師們的翻譯跟傳述,才讓弟子們能夠學習修持佛法,所以特別要憶念這些大師們的恩德。仁波切 也特別講到,他自己現在也不會中文,各位也不會藏文,雖然佛法是這麼珍貴存在,但是就需要有一位翻譯,所以仁波切說也要特別謝謝這位翻譯(指堪布丹傑)。


接下來講到經典的名稱,就藏文直接翻譯過來的是《聖世尊藥師琉璃光本願差別廣大大乘經》,也就是說這裏面最主要有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十二個大願,是為了能夠 讓眾生得到加持,同時能夠利益一切眾生,得到短期、暫時的各種利益,還有得到究竟長期的利益,因此述說了這部經。


各位可以看到在經名下面有一段藏文並沒有翻譯出來,中文意思就是向一切佛菩薩禮敬,這一句話的意思是當時翻譯大師們的一個禮敬,為什麼要有這樣一句要禮敬 諸佛菩薩的經文呢?是為了在翻譯的最開始,先禮敬的話,能夠幫助他在翻譯的過程都能夠圓滿而毫無障礙,所以首先要禮敬諸佛菩薩,在所謂譯師禮敬的部份,傳 統上有兩種禮敬。第一種叫做認識知道這是什麼論典的禮敬;第二種是依照各自的本尊來禮敬。


首先如何知道這是什麼論典的 禮敬,是由於過去在翻譯的時候,西藏的國王制定了一個規矩,佛經主要分為三藏,也就是經、律、論三藏。所以只要翻譯佛經的部份,最開始的禮敬就是要禮敬一 切諸佛菩薩,因為佛經的內容是很廣大的,所以要禮敬的是諸佛菩薩;如果翻譯的是律藏,由於律典內容的繁文縟節是非常多,當中非常多有關善惡取捨非常細微的 東西,所以要禮敬的偈文提到說要禮敬一切遍知;第三個是論藏,論藏是為了能夠幫助我們開啟智慧,當中談到了所有道次第的修持等等,因此在這部份為了開啟智 慧,所以論藏的最開頭是要禮敬文殊童子。


在譯師翻譯這部份透過上面的偈文,禮敬的對象是誰,你就知道這一部經典他是屬於經、律、論的那個部份,由於這也是國王所制訂的一個規矩,所以這一句禮敬也被稱為國王制訂一種禮敬的語言,現在這一部藥師經,是屬於經典的部份,所以是禮敬一切諸佛菩薩。


緣起


接下來是經文的部份了,分為兩個部份:一個叫序言;第二個才是正文。序言的部份就是在第一頁上面第一段的文字都是序言,這個序言的部份,並不是當時佛陀親 口所說的,這裏是有一段歷史的,當時佛陀在印度圓寂之後,由於不忍佛陀圓寂的悲傷,所以陸續有非常多的阿羅漢都示現涅槃,而擁有阿羅漢的果位者,像是舍利 弗尊者、目犍連尊者都陸續的進入了涅槃,不僅是殊勝的佛陀入滅了,同時殊勝的比丘眾、阿羅漢眾也都入滅了,當時很多天人都形容當時的情況,整個世界就好像只剩一團灰、一些煙而已,什麼都沒有了,是令人非常難過的情形。


當時佛陀的大弟子如大迦葉尊者他知道了,他想一定要趕快將佛陀的經典及開示結集起來,第一次的結集,是需要五百位阿羅漢,但是只找到了四百九十九位,還差一位,這時候,他們知道還有一位阿羅漢,但已經入定了,而且就在這個天界當中,這時有一位阿羅漢進入神通,就化現到天界去找這位阿羅漢,並請他下來一起來結集,因為還差一個人,這位在天界禪定的阿羅漢,叫做帕龍達尊者,當請他一起來結集經典的時候,他的回答是佛陀都已經涅槃了,他也不願意下來,要繼續入定,當時送了這一件法衣,還有一個缽給另外的阿羅漢帶回到人世間。這個時候大迦葉尊者,很嚴厲的制訂了一個規矩,他說在經典還未結集之前,不准任何一個阿羅漢再涅槃了,要不然就都沒有阿羅漢了。


大迦葉尊 者也透過神通,知道還差一位,這一位就是阿難尊者,但當時阿難尊者還沒有證得阿羅漢的果位,要如何才能夠讓他證得阿羅漢呢?方法就是要他受苦,讓他難過, 讓他生起出離心才會精進想要修持佛法,這個時候,僧眾就特別用一些語言,說他犯了錯誤,然後就把他趕走了,趕走之後,阿難尊者當然非常的傷心,心想我在佛 陀身邊待了這麼長的時間,現在竟然被趕走了,心中非常的難過而生起出離心,接著更精進地開始修持佛法,透過修持佛法,證得了果位之後,具備了神通,原來當 時大眾把他趕走的原因,就是為了經典的結集,因為還差一位阿羅漢之故,這時候他證得了阿羅漢果位之後,就有五百位阿羅漢,陸續的他們就有幾次的結集,結集 了經、律、論三藏。


經典的部份最主要是由阿難尊者他來結集,律典的部份是由一位叫優波離的尊者結集,論典是由迦葉尊者來結集的。當時這些阿羅漢們要結集佛陀所開示的經、律、論藏首先都會聚在一起,然後一起向佛陀涅槃的涅槃城,發願祈請之後就向阿難尊者請法,阿難就開始說出當時佛陀說了什麼樣的內容等等,接著由大迦葉尊者將論典的部份說出來,優波離尊者就將佛陀所開示律典的部份,一點一點的說出來,再記載下來。


同時就在結集的當下,他們也就寫下了序言,特別記載當時佛陀是在什麼地方、什麼情況之下,說了什麼內容,也就是這裏提到的「如是我聞:一時薄伽梵,遊化諸 國,至廣嚴城住樂音樹下。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,菩薩摩訶薩三萬六千,及國王、大臣、婆羅門、居士,天龍八部,人非人等,無量大眾,恭敬圍繞,而為說法。」 這個部份都是序言,同時這部份的序言雖然不是佛親口說的,但也是符合佛制的,為什麼呢?因為當時佛在未涅槃前,也曾經囑咐過後世的弟子說,你們要將我的教 言結集起來,同時你們也可以註明是在那裏講的,聽法的人有誰,講的內容是什麼,這些都可以加上去,所以這部份的序言,可以說是得到了佛陀加持跟開許的序 言。


經文內容:序言


看到這序言的部份,第一句談到「如是我聞:一時...」, 這一段是非常重要的,就代表著這一部經從頭到尾,並不是從別人那裏聽來的,或者說只是一個傳說的故事而已,而是當事人在當時、在某個地方,他親耳所聞的, 而記錄下來的。所以說如是我聞,「一時」就是當時,薄伽梵就是尊者世尊,遊化諸國,至廣嚴城住樂音樹下,在當時的印度諸國最主要有六國大城,在這裏面,佛 陀是到了廣嚴城的地方,他為了要利益所有的眾生而來到了這裏,坐在這個樂音樹下,當時有大比丘眾八千人俱,還有菩薩摩訶薩三萬六千,同時有民眾來聽講,還 有國王、大臣、婆羅門、居士等等,另外還有非人類的,像是天龍八部、人非人等,在藏文裏面還有提到像是伽樓荼,就是金翅鳥,緊那羅就是非人,還有摩睺羅伽就是大莽蛇等等這一些非人眾,無量的大眾都恭敬圍繞而在聽法,也就是在這樣一個情況下,佛陀說出了這部藥師經。


接著是「爾時,曼殊室利法王子,承佛威神,從座而起」,這裏提到承佛威神,在佛經來講,有一種是叫做佛陀加持而述說的經典,一種是佛陀開許親口講說的經 典,以藥師經來講是佛陀特別加持了文殊菩薩,而述說出來的一部經典,所以這裏說,文殊室利法王子是承佛大悲的威神力,從座而起,然後偏袒右肩,右膝著地, 這個習慣特別像現在在傳授皈依戒也好,或者傳授戒律的時候也好,便是這樣的一種跪姿,就是右膝著地,左膝抬起來,並且合掌於心間。當時弟子們向佛陀來請法 的時候,都是以這樣的姿勢來請法的,所以說是以右膝著地向薄伽梵曲躬合掌來祈請。


接下來翻到第二頁,文殊菩薩當眾就向佛陀祈請,他說「世尊!惟願演說如是相類諸佛名號,及本大願殊勝功德,令諸聞者業障銷除,為欲利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。」後面提到「令諸聞者業障銷除」,這裏說眾生有非常非常多的苦,最主要的苦就有三個部份,也叫做三障的苦,第一個叫做業障,第二個叫異熟障,第三個叫煩惱障,煩惱障是可以透過我們修持禪定而消除的,第二種異熟障是指說異熟果,如果投生六道畜生的話,那就是異熟投生到了畜生已沒有機會修持佛法,這時的方法就只能透過一些發願跟祝福才能消除這種異熟障, 最主要的就是業障,業障指的就是過去所造的的業,而造成今生身體上的不健康、生病,或者心裏的傷心、各種的煩惱,或者各種的苦等等,這些都是屬於業障,文 殊菩薩主要發願就是希望能夠幫助所有的眾生能夠消除這些業障,就是要開示諸佛的名號及本大願殊勝的功德,特別針對為欲利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,所謂的像法轉 時,是指正法快消失要壞滅的時候,在這個時候希望佛陀能夠開示利益他們的諸佛名號。


接下來「爾時,世尊讚曼殊室利童子言」,這時候世尊聽到文殊室利童子的請問之後,他就讚嘆說「善哉!善哉!曼殊室利!」,善哉!善哉!在藏文就是!勒梭!, 善哉應該是一個古語,現在的意思就是「很好!很好!」「亞玻堵!亞玻堵!」(藏音)就是很好,「你問的很好」,為什麼說讚嘆文殊童子他問的很好呢?因為 「汝以大悲,勸請我說諸佛名號,本願功德,為拔業障所纏有情,利益安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」,因為你是以大悲心勸請我說諸佛名號,本願功德,最主要目的是為 了幫助一切業障所纏的有情們,那業障就是指有情過去生造了很多惡行,在今生造成身、心上很多的痛苦的這些有情,還有很多的天人等等,為了要利益安樂他們, 所以你勸請我來說,這是非常好的。


文殊菩薩「汝今諦聽!極善思維!當為汝說。」在中文是只有翻譯汝今諦聽,這個諦聽的部份,藏文是有三個部份的:第一個諦聽部份是要「聽好」;第二個就是「完整的聆聽」;再來第三個就是「極善思維」,或者叫「善加憶持」,就是要記下來,所以可分為三個部份。


第一個是「聽好」,第二個是「完整的聆聽」,第三個是「要記在心中」。主要我們在聽聞佛法的時候,都需要具備這三個部份,具備這三個能夠消除我們聽法時所產生的過患。


第一個如果我們聽法的時候,帶有煩惱的話,就好像是一個有毒的容器,也就是說聽法的確是在聽,如果我們帶著是一念惡心,或者煩惱的動機,那就好像要將水或 是東西倒進有毒的容器裏,那這些水也會變成是有毒的一樣,所以要消除不清淨的動機,要好好的來聽。「聽好」的意思就是要有一個好的動機來聽聞,透過這個能 夠消除第一個聽法的過患。


第二個是叫做完整的聆聽,這意思是說,有的時候在聽法時耳朵並沒有專注的在聽,就好像是一個倒過來的容器,不論是牛奶或茶都倒不進去的,同樣就好像一個人如果不專注聽,所有的法也是進不到他的心中的,所以完整聆聽是指心要專注不散亂的來聽聞。


第三個就是極善思維,或者說當善憶持的意思,有的人的確很專心的在聽,但是他都記不下來,無法憶持,這時候就好像容器是有破洞的,如果倒了再多再多的東 西,也全部都會流出來的,所以說要善憶持,要好好的記下來,透過了這三個,就是具備好的動機來聽。首先是「聽好」,第二是「專注」,完整的聆聽,第三要 「憶持」在心中,這是經典當中提到的,同時也是我們聽法時候要具備的三個要素。 


接下來文殊菩薩他就回答了,文殊室利言:「唯然,願說!我等樂聞!」,唯然就是說就像世尊您所說的要帶著清淨的動機來聽,要專注完整的來聽,同時還要記在 心中的來聽,我會這樣子做,所以唯然,願說!請你宣說這個經典,我等樂聞!序言的部份最主要的目的,就是告訴我們當時佛陀是在什麼樣的因緣說出了這一部經 典,同時剛剛也提到這個結集經典的一個緣起,透過這個序言,也能夠讓我們回憶起、憶念起佛陀他當時的恩德,然後對佛陀、對這些大師們生起信心,這是序言最 主要的目的,今天的下午的課程就講到這裏。 


最後我們也提到說,在平時無論我們在講說佛法,聽聞佛法,或者我們來接受灌頂,或者做了任何善法的修持,最後我們都會要做個迴向,將一切善功德要迴向給一 切的眾生。這個迴向有一個特殊的意義,也就是無論做了任何的善行,我們積聚了這些善業,如果我們這些善業沒有迴向的話,譬如說當我們生起了嗔心,嫉妒心的 時候,就會把這些積聚的善減少,或者是消除,所以為了不要讓這些善的功德消失,所以我們要做迴向,就不會被這些嗔心,或者逆緣所傷害、消除。


這裏做一個比喻,這些善行、善功德,就好像是小水滴一樣,這小水滴如果就放著在那邊,放著放著就乾了,如果你能將它匯入到大海當中,只要大海沒有乾枯,那 這個小水滴都存在裏面。我們現在無論做任何的功德,我們要將它迴向給一切眾生,只要眾生還在,這一切的功德就會存在的,所以說迴向是非常重要的。


現在我們就要來做迴向,將一切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,願一切眾生都能夠得到利益,得到喜樂,尤其現在各種的病痛、災難、戰爭、饑荒等等,都能夠得到消除。


(續...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田明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